close
孩子的出現,勢必會讓生活結構劇烈改變。然而,不是全面的付出就是為孩子好,不是喝哪一牌昂貴乳品、寶寶就一定會頭好壯壯。每本教養書都在喊著父母應該要為孩子怎麼做,但有誰關心,如履薄冰的父母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文│劉冠吟 (《小日子》社長)

在孩子心中的媽媽,都很美,都很聰明,都很溫暖,更重要的,是媽媽帶孩子看到未來人生的幸福模樣──黃威融/ 本書推薦序

自我流育孩術

罵罵號出生的時候, 我三十二歲,在衝刺工作的高峰,同時玩心也還很重。或者說,我本來就是個很重視自我時間的人。

每日固定的閱讀及做瑜伽的時間、每週在外用餐或小酌、還有一兩週一次的按摩或芳療,更不用提朋友間說走就走的邀約、一年固定一到兩次的海外旅行,這些休閒活動在我的日常中被視為重要事項,皆是我真心喜愛的事物,如果不能執行,我會感覺很沮喪,覺得自己沒有把時間分配好,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

 

 

結婚以後,我的生活狀態跟婚前幾無二致,先生跟我都是愛好自由、活力十足的人,我們像一個宇宙裡有引力拉著但獨自運轉的兩顆星球。真正讓我覺得我這宇宙秩序被打破的,就是名為罵罵號的一顆超高速彗星。這一撞,從此我和過去的人生中間裂開一道深深的裂縫,看似不遠,但望著彼岸的繁花異草,我知道,有些事情我是再也不能做了。

 

哭聲驚天動地的罵罵號

曾在其他文章提到,罵罵號之所以被我叫做「罵罵號」,是因為她出生後實在哭得太慘烈,被看遍嬰兒的老江湖保姆懷疑是得罪床母才會馬拉松式哭泣。這段時間驚天動地的哭嚎,讓我做遍了功課。

有一說是嬰兒有前世的記憶,時而被之前的記憶給突襲而崩潰。按照這個說法,我推估罵罵號前世應該很坎坷,這個想法讓我放下想要捏她肥臉的憤怒,產生了憐憫包容之心。我反覆地播心經給她聽,對她好言相勸,跟她說你人既已來此,過去就放下吧。想當然耳沒有用,哭聲還是一樣讓山河聞之變色。

又有一說,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呈蜷曲的水母漂姿勢,出生以後四肢舒張,所以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而嚎哭。看到這個說法,我馬上拿包巾把罵罵號的四肢穩穩當當扎扎實實地包成一個嬰型大肉粽,務必給她全世界的安全感以阻止她哭泣,結果肉粽罵還是一樣哭個不停。

再來一說,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大部分聽到的是母體動脈血管流動的聲音,出生到嘈雜的世界後,各種雜音讓嬰兒不安而哭泣。血液在血管流動的聲音像是怎麼樣呢?據醫生說,在肚子裡聽起來就像是各種白噪音,吸塵器、吹風機、抽油煙機等等聲音,不同的嬰兒有各自的詮釋。網路上有很多關於白噪音的APP,但罵罵號只愛來真的,只要播APP就會馬上被她識破又開始大哭。於是我把全世界找得到的白噪音全部開給罵罵號聽一次,且要穩定長期的播放,這樣跟胎內的情境才像。

後來屢屢發現我抱著罵罵號睡倒在廚房地板上(為了聽抽油煙機的聲音),或是醒來後發現我自己的頭髮被吹成鬆獅犬(為了開吹風機給她聽),慘況不及備載。我跟先生輪流被罵罵號惡整,在那段整個家裡哭聲遍野的日子裡,我對人生感到絕望,從來沒有睡飽過,白天行屍走肉,夜晚恐懼無比,不哭的罵罵號像個渾圓可愛的小肉包,但哭起來的她,像來找我復仇的恰吉。

更荒謬的是,我還花了美金十元在網路上買了一個號稱可以翻譯嬰兒哭聲、神準無比的APP。按下購買鍵的時候,我內心一直大喊,我的孩兒啊告訴我你到底想要什麼,就算是天上的星星,媽媽我也會想辦法摘給你的。結果APP對罵罵號的哭聲完全無效,還是說中西方不僅語言有差,連嬰兒哭聲的含意也有差?照著翻譯出來的結果:「我餓了」、「我想要抱抱」、「我有點冷」去提供解決方案,完全沒有用,無助的我只想在地上打滾,然後比罵罵號哭得更大聲。

 

拉回主控權

某一天,先生突然覺醒,跟我說:「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不能讓她予取予求!」

先生主張不要回應罵罵號的每次哭泣,當然細心的照料及關注是一定的,但只要確認身體狀況無虞,不要每次都去安撫她、或把她抱起來。這對為人母是一大挑戰,只要一聽到嬰兒哭聲,母親大多覺得揪心、擔心發生什麼問題,但往返的回應哭泣,對於父母的元氣是一大耗損。

很神奇,在我們確認解決罵罵號的需求、進而忽略罵罵號的剩餘哭泣後,她的哭爸哭媽就逐漸減少。後來,我才發現,這跟市面上流行多年的「百歲醫生育兒法」有點類似,主打「今天不讓寶寶哭,明天寶寶就讓你哭」,不要每次都回應寶寶的哭泣,不然寶寶會覺得哭聲是有效的。

百歲育兒法究竟好不好,市面上眾說紛紜。但沒有任何一派教養書上的方法,是完全適用於一個孩子的。我能確定的是,讓我從鬼哭神嚎的罵罵號地獄裡爬出來,靠的是「拉回主控權」這個原則,嬰兒如此,幼兒亦如是。孩子的出現確實就像彗星撞地球一樣震撼,將你生活的秩序大亂,夫妻感情大破洞,但孩子不是生活的全部,這點為人父母得銘記在心,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也明瞭這個原則。

 

讓孩子融入你的生活

罵罵號滿週歲以後,我就開始恢復有孩子前的生活節奏,聚餐、小酌、旅行等等,我的方法是,盡量讓她一起融入那個情境。一開始很困難,畢竟幼兒在家幾乎能獲得所有她想要的東西,但外出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她得學著有時候可以滿足、有時候不行;願望不能完成的時候,我會給她補償方案,讓她漸漸學著處理自己沮喪的情緒。

罵罵號還在嬰兒的時期,我揹著她去看展覽,雖然嬰兒本人看不太懂,但能讓孩子漸漸習慣外出,母親的精神上充分受到滋養,在看展期間亦獲得十足的重量訓練。到能坐推車的老嬰兒時期,喝咖啡我也帶著她去。在咖啡館的障礙是她要安安靜靜,不打擾到別的客人。我會先研究好要前往的店是否有她適合的食物,如果沒有,我自備;再帶上可以耗盡她耐性的玩具,讓她至少玩個十五二十分鐘再換別的東西。如果是我一個人去窩咖啡館看書,萬事簡單;如果我是與友人相會,最重要的前提,那得確定友人也不排斥小孩,不然相聚的品質會被破壞殆盡。

咖啡館是孩子出入大人場所的初階等級,後來罵罵號慢慢進展到熱炒店、居酒屋等十足大人味的場所。跟著我們去吃熱炒的她,總是愛約我一起去看前面的生鮮展示區,在她眼裡那就是個水族館,有各種不同的魚蝦蟹鰻類。這都不是一般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的動物,所以她百看不厭。

去居酒屋跟酒吧的她,漸漸明瞭大人喝酒是怎麼一回事。我會點杯沙哇或果汁給她,她則一起共食沒有刷醬跟調味的串烤類或是味噌豆腐湯。一開始不容易,但久了她很自在,她就像我桌上的一位朋友,我們能聊天,能乾杯,只是她的杯裡是果汁,然後年紀比一般朋友小上一大截,話題是佩佩豬跟巧虎。

帶孩子出入自己的娛樂場所,客觀環境通常不是最艱困的,最艱困的是自己的心性。

 

帶孩子不等於犧牲自己

曾經在友人的臉書上,看到夫妻倆為了帶孩子的事情在爭論。先生是個演員,常常帶著孩子去排練現場,一邊顧著,一邊讓孩子瞭解爸爸的職業是在做什麼。太太則覺得孩子這樣太可憐了,「孩子就應該去孩子該去的地方,像遊樂園、公園,或是專為孩子辦的展覽。而不是把小孩帶到大人的場所,美其名是瞭解爸爸的工作,但只是大人不想專心陪小孩而編派出來的藉口而已吧。」

先生跟太太的論點各自有理,我並不完全支持任何一方。我常常把孩子帶去大人的場所,但我亦付出同樣的時間陪孩子去她想去的「純兒童場所」,公園、遊樂園、特殊設計的故事屋或競技型場所、給孩子看的表演等等。我體驗著她的快樂,觀察著她肌力的發展,分享著她交新朋友的挫折與喜悅。

我不會在公園旁邊滑手機,我給予她最真實的陪伴,同時,我也不犧牲自己的生活。

不管是哪一類性格的孩子,對於父母的情緒,都是敏銳且易感的。父母的不快樂,或是父母的壓抑,會讓孩子的心裡覺得迷惑且恐懼。孩子的出現,勢必會讓生活結構劇烈改變。然而,不是全面的付出就是為孩子好,不是喝哪一牌昂貴乳品、寶寶就一定會頭好壯壯。每本教養書都在喊著父母應該要為孩子怎麼做,但有誰關心,如履薄冰的父母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在又拿著教養教科書逐條檢討自己時,在又被長輩囉唆育兒哪裡又做得不夠好時,偶爾,也闔上書,遮住耳朵,找一個讓自己跟孩子都輕鬆的方式相處。

確實,教養書跟長輩的話都是前人的智慧,但能不能多分一點時間,給剛當了父母的自己?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熟手,總是在進退調整之間成為更好的自己。讓孩子融入自己的生活,說不定,他/她可以很早就成為你的好朋友。

摘自《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 再簡單的小日子,也需要挺身前進!》/大好書屋 


作者簡介

劉冠吟

苗栗出生,臺北長大。就讀景美女中、臺大中文系、臺大新聞所;畢業後,曾進入公關公司及日報媒體工作,亦曾擔任上市公司發言人,後回歸到最喜歡的文字編輯工作,並接手《小日子》雜誌經營。自2016年開啟「小日子」轉型,陸續開設全臺七間「小日子商号」,推出自有品牌產品上百種,創紙本媒體轉型先例。喜歡寫作、旅遊、認識新朋友,好吃、嗜酒、熱愛工作,育有一女罵罵號,一犬有春。

圖片來源:PNG圖庫

數位編輯: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頭鷹親子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