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閱讀五四三 (81)
- Apr 30 Thu 2020 12:00
辭世2年 余光中27歲詩集「天國的夜市」重新出版
- Apr 23 Thu 2020 14:00
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讓孩子愛上閱讀

ShutterStock
- Apr 19 Sun 2020 12:00
沒有興趣就沒有動力,在孩子的閱讀歷程中,父母需要給予的是一個興趣的燃點,引爆孩子探索的熱情
- Apr 18 Sat 2020 12:00
用幽默的方式把孩子因「害怕」而產生的想像變得趣味,進而幫助孩子戰勝害怕的情緒
- Apr 15 Wed 2020 12:00
用繪本帶著孩子發掘每個人的優點!5本可以活動、思考的兒童繪本
- Apr 09 Thu 2020 15:00
全台兒童閱讀大調查 讀什麼,怎麼讀?
為了從容的迎向未來,孩子最應該從小開始培養的學科學習、認知型相關能力,究竟是什麼呢?
《未來Family》近日針對台灣父母進行大調查,結果出乎意料的「老派」。有近八成的受訪父母認為,孩子最需要從小培養的是閱讀力,至於語文、數理、藝術、電腦等能力,全都排在後頭。
閱讀既然如此重要,那麼,該怎麼讀?父母可以怎麼教?我們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閱讀心理學家夏爾(Jeanne Chall)的閱讀發展理論,採訪了專家學者,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提出父母可以依循的做法。
另外,近幾年出版業面臨寒冬,童書市場表現卻一枝獨秀,成績亮眼。《未來Family》訪問了深耕童書15年的出版社小天下,以及台灣實體書店、網路通路兩大龍頭誠品與博客來,深入剖析兒童閱讀市場近幾年的改變與未來趨勢。
為了從容的迎向未來,孩子最應該從小開始培養的學科相關能力,究竟是什麼呢?《未來Family》近日針對台灣父母進行大調查,結果出乎意料的「老派」。有近八成的受訪父母認為,孩子最需要從小培養的是閱讀力,至於語文、數理、藝術、電腦等能力,全都排在後頭。
世界變得愈快,閱讀愈顯重要
相較起近年來兒童學習領域流行的機器人、程式設計、心智圖等酷炫玩意兒,「閱讀」聽起來實在很不新奇,但顯然在現代父母的心中,即便自己不一定閱讀,但孩子是一定要閱讀的。
對此,中研院院士、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認為,閱讀力就是資訊吸收的能力,重點是看看這個世界、看看別人的經驗,「這一直都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現在因為社會變得愈來愈快,閱讀就更顯得重要。」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曾擔任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的柯華葳則說,閱讀是最好的自學工具,不但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而且可以因應情境,「如今的知識、技能都改變得太快,每個人都得不斷的學習新事物。」她強調,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孩子當然要有好的學習力才能迎向未來,而閱讀力正是學習力。
很顯然的,兒時的閱讀,能奠定一生的學習基礎,也已有許多學術研究證明,從小閱讀的孩子,認知能力比較強。
- Apr 03 Fri 2020 16:00
從家庭開始:三階段分齡建議, 建立孩子閱讀習慣
-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 2017-09-28
- 瀏覽數26,428
- Apr 02 Thu 2020 13:00
學齡前養成術!3招養出主動愛閱讀的小孩
(圖/一刻鯨選 提供)
愛看書的習慣,最好在學齡前就開始養成喔!不然等3C進來搶位置,那時候就會很辛苦了。親子閱讀處方箋,給大家介紹幾個小技巧,讓書可以融入生活中,孩子自然就會習慣閱讀。
- Mar 30 Mon 2020 11:38
觀點投書:以閱讀打發排隊領口罩時的無聊
作者建議,民眾可以善用在藥局外排隊買口罩的時間閱讀書籍。(資料照,盧逸峰攝)
這陣子因為中國大陸的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肆虐,我國政府為了防疫,對口罩進行嚴格的管控,故民眾必須排隊買口罩,有時候一排就是一、兩個小時,非常的耗時。由於排隊者幾乎彼此都互不相識,故很少有人聊天話家常,大家就這樣默默地等候著領幾個口罩。這種排隊等待的日子,想必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想必有人觀察到排隊者的行為,有些人滑著手機打發時間,有些人或站或坐,枯枯的等候,甚麼都不做的發呆,而卻少有人在閱讀書籍或報章雜誌。根據「NOP世界文化評分指數」(NOP World Culture Score index)的調查顯示,在全世界閱讀時數排名中,台灣僅排名第29名,比同為華文市場的中國、甚至香港(排名第12名)遠遠落後一大截。很難想像台灣的教育普及率及識字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閱讀的時數卻僅在中段班。
零碎時間積少成多 善加利用培養閱讀習慣
- Mar 27 Fri 2020 19:00
親子共讀不是照書唸,媽媽、爸爸讀效果大不同!
- Mar 21 Sat 2020 16:00
小契機!老師讓「搗蛋少年」在閱讀中,看見最重要的自己
編按:「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寫作業?就算給我上建中、台大,找到一個好工作,最後也是結婚、生子,然後老去,還不是要死掉。既然最後都是死,那幹嘛要做這些?我不知道生命有什麼意義。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些?」在被逼迫讀書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些疑問呢?(本文摘自《最後抱他的人》一書,以下為摘文。)
在我當了老師之後,為了更貼近我那一票「中二病」症頭嚴重的學生,我重讀了號稱憤青代表的沙林傑的《麥田捕手》。
《麥田捕手》的主角霍爾頓正是典型的中二少年。他在書中的一席話,真的是太感動我了。
「我總是會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玩遊戲。成千上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裡守備,要是有個孩子往懸崖邊跑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裡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從早到晚就做這件事。我只想當個麥田捕手。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但我真正想做的就是這個。」
而何則文,就是這麼一個我想在那懸崖邊抱住的孩子。
- Mar 18 Wed 2020 17:21
比食療更補腦,親子共讀滋養寶貝發展
2020.01.14
by 台灣醫起育兒愛閱協會理事長,博愛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 吳淑娟 (Web only)
養學教授指出,只關注營養介入是不夠的,若想要促進孩童大腦能有更好的發展,早期介入方案的內容必須提供家長有關兒童照護以及認知學習,例如指導家長陪伴孩子玩遊戲、唱歌和和共讀,這些對孩子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和動作神經發展,比只提供營養介入有更大的效益。
- Mar 10 Tue 2020 13:00
我們應該監控青少年的讀物嗎?
2020.02.11
by 曾多聞 (親子天下)
美國青少年如今閱讀內容的廣泛前所未有,不論是書籍的數量、探討的議題、講述的故事,涵蓋都是前所未有的廣。青少年閱讀的景觀正在改變,也引起部分家長恐慌,甚至有書籍分級制的聲音出現。密蘇里州保守派議員上月提出立法,主張凡公立圖書館上架的青少年書刊要先經過家長投票允許,引發熱議及來自教育界的廣泛批評。師長究竟應不應該監控青少年的讀物?
- Mar 08 Sun 2020 13:00
15本繪本,陪孩子度過難過心情
2020.03.01
by 陳櫻慧(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作家) (小行星幼兒誌第48期)
情緒不只有快樂,還有難過,描寫難過情緒的繪本,能讓小小讀者在閱讀中得到同理、抒解、還能學習如何面對。
- Mar 05 Thu 2020 13:00
防疫繪本帶孩子認識病毒,保護自己!洗手、戴口罩步驟一次記住
Mar 03,2020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拉警報,爸媽不免感到緊張,想盡辦法維護孩子的健康。什麼是病毒?病毒怎麼跑進身體裡?用小故事引導孩子認識看不見的病菌,更能讓孩子了解防疫的重要性!
- Feb 21 Fri 2020 14:53
認得字,卻不愛自己讀 ─ 9歲的「閱讀之壁」
- Feb 19 Wed 2020 14:40
看了書,卻讀不懂內容含意 ─ 13歲的「思考之壁」
- Jan 17 Fri 2020 11:35
張淑瓊:「不乖」的好孩子書單推薦
- Jan 16 Thu 2020 09:00
「國際觀」如何養成?羅怡君:先從培養同理心開始
2018.04.03
by 親職溝通作家 - 羅怡君 (親子天下)
周末地下街包著頭巾的移工們、街道旁讓人難以忽視的街友們、學校家長會裡有點羞澀的新移民媽媽們……,那些看似不相干的「國際議題」,早已默默以另一種現象潛入我們生活周遭,只是我們有意識到嗎?又是怎麼應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