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碎念是家長基於關心才會有的舉動,但是被念的那一方很容易會把耳朵給關起來,有聽沒有到,甚至感到厭煩、與家長產生衝突。家長可以試著為自己與小孩創造空間,提出問題讓對方主動去思考與做出判斷,這絕對會比強迫孩子服從的碎念來得有建設性。
 

編按:

作者郭葉珍,曾經是個無憂貴婦,經歷老公財產蒸發、離婚自保、單親撫養,成了為五斗米折腰的「跪婦」。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是學生、家長、老師最信賴的諮詢對象。

2018.3月成立個人粉絲團,一篇名為〈不靠學歷的職涯路徑〉的發文,觸及率突破30萬,引來各媒體爭相報導。與兒子、女兒組成的三人家庭,時而妙語橫生,備受網友所關注。

推出著作《我們,相伴不相絆》,郭葉珍分享她無為而治,和老子哲學不謀而合的教養理念。面對家中後青春兒女,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的焦慮滿滿,郭葉珍與孩子的相處故事,如同醍醐灌頂,看懂親子間「相伴不相絆」的美好境界。
 

 

 

碎唸以外更好的方法

耀廷媽媽談起最近跟小學四年級兒子的衝突,她說:「現在只要我說他哪裡不對,他就會開始抓狂,甚至當著我的面摀住耳朵。好幾次我都得做深呼吸,才能忍住想動手打他的衝動。有時候我只是想要提醒,但兒子一看到我開口,就認定我要指責他,搶著說:『妳又來了,又要碎碎念了。』

「我也想做個溫柔的媽媽,不要一直念他。但我就是無法接受,明明知道什麼事不該做,但他偏偏就要唱反調。」耀廷媽媽說。

我好奇地問:「像是什麼事情呢?」

耀廷媽媽說:「昨天晚上我帶他去看牙醫,醫生送他一個魔術方塊。他在馬路上就玩起來了,我只好提醒他這樣很危險,但他聽不進去,於是我一路都牽他,幫他注意來車。回到家後,他依然故我,一邊爬樓梯一邊玩,我又得提醒他小心摔下樓,但他竟然還是繼續玩。

這時我真的火了,就說:『你到底有沒有在聽?』
他立刻摀住耳朵,反過來對我吼叫:『妳很煩耶!』讓我超受傷的。」

我說:「聽起來,妳為他的危險負起責任,卻反倒被說煩。」

耀廷媽媽說:「對啊,這種危險的事沒有溝通的餘地吧?怎麼可能讓他自己負責?總不能真的讓他去撞或摔一次吧?」

我回答:「的確,有生命危險的事沒有溝通的餘地。但我們來想想,有沒有可能在某個點上改變做法,讓事情不會發生?」

適時停一下

耀廷媽媽疑惑地說:「可是如果一開始就沒收,他一定當場翻臉。」

我說:「對,妳說得沒錯。這樣做像是事情還沒發生,就先判定孩子會犯錯。或許我們應該試著在走出診所前就先約定好,他可以擁有這個魔術方塊,而且是回到家做完功課『就』可以玩,不是做完功課『才』可以玩。」

耀廷媽媽又問:「但如果他問為什麼不能邊走邊玩,或為什麼非得做完功課才可以玩時,我該怎麼回答?」

我說:「可以問他哪種選擇會玩得比較盡興,讓他去動動腦、用自己的生命經驗比較。如此也能讓他得到『為了擁有更好的體驗而延遲滿足』的能力。」

耀廷媽媽點點頭,說:「好,下次有機會來試試看。但萬一遇到類似邊走邊玩突發的危險狀況,我又該怎麼辦?」

我說:「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有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地一直想滑手機。所以,這時候可以試試用『停』的策略,好比當他開始在馬路上玩起來的時候,你就拉住他,站好不動,然後看著他。」

耀廷媽媽說:「但我覺得他現在對我有點敏感,可能我還沒開口,他的警鈴就響了。」

我回答:「因此我們得換個方法。不要說任何話,只要拉住他、看著他, 讓他發現有異於平常的沉默時,自己就會開口問妳怎麼了。」

耀廷媽媽還是不放心,又說:「那他可能會說:『我現在就想玩嘛!』怎麼辦?」

我說:「的確有可能。所以這時候妳就得用剛剛討論過的策略,問他問題,讓他自己去思考。譬如問他,現在一邊玩一邊擔心車子,跟等一下專心玩,哪個比較好玩?」

最後耀廷媽媽說:「好,我努力試試。」

過沒多久,耀廷媽媽寫了訊息給我說:「老師,真的有效耶!」

她繼續寫道:「剛剛一回到家,發現兒子功課又沒寫完,如果是平常的我一定會開口念他,但我就只是看著他,不說話,結果他果然先試探性地問我怎麼了。我回他:『你說呢?』他就說:『對不起,我功課沒寫完,我現在趕快去寫。』我真想抱住您轉圈圈,沒有想到事情其實這麼簡單。我之前聽別人講,就算是夫妻,用這種沉默的方式來吸引對方注意是沒有用的,為什麼用在孩子的身上會有用?」

我說:「夫妻之間沒有用的狀況會發生在彼此積怨已久,配偶的沉默被詮釋為情緒勒索。但妳平常跟孩子的關係非常好,他們敬重妳、愛妳,自然也願意為妳改變。因此只要稍微暫停一下,允許對方有反思的空間,同時也讓自己靜一下、不衝動,通常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雖然碎念是家長基於關心才會有的舉動,但是被念的那一方很容易會把耳朵給關起來,有聽沒有到,甚至感到厭煩、與家長產生衝突。家長可以試著為自己與小孩創造空間,提出問題讓對方主動去思考與做出判斷,這絕對會比強迫孩子服從的碎念來得有建設性。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釋義】知足就不會痛苦,知道適時停止,則可以避免危機,這樣才能維持長久。

【結語】

適時停頓下來,讓孩子思考,也給自己冷靜下來的空間,才不會咄咄逼人造成反效果。

摘自 郭葉珍我們,相伴不相絆:國民媽媽郭葉珍無為而治的後青春教養》/三采文化

攝影:關立衡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 親子教育
    全站熱搜

    貓頭鷹親子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