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3.11.15 (更新 2016.01.26)

by 賓靜蓀,張漢宜,李岳霞 (親子天下專特刊23期)

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大力推動晨讀之後,孩子的閱讀習慣紛紛「脫胎換骨」,每天僅僅十分鐘的晨讀,為何影響如此巨大?推行的關鍵又有哪些?

書本是唯一的布置,

安靜是唯一的要求,

時鐘滴滴答答的走著,

教室裡只聽見唰唰的翻書輕聲,

孩子的臉或專注,或微笑,或皺眉思考,

有時甚至傳來噗嗤的一笑!

這個動人、溫暖的寧靜畫面,停格在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許多中小學教室裡。孩子們在這個時刻讀自己喜歡的書,沒有考試、不為成績,單純的享受文字帶來的喜悅。這樣的閱讀經驗累積出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終生受用。

歐、美、日、韓的長期推行和研究都證實,「晨讀十分鐘」是引發國中小學生閱讀興趣、培養主動閱讀習慣最有效的運動。在小學到高中這段人生的黃金學習期,養成「晨讀十分鐘」、獨立閱讀的習慣,書,將成為孩子一生內心力量泉源,陪伴度過人生的風雨陰晴。

「晨讀十分鐘」其實是「大家一起讀」的代稱。在美國,稱為「持續默讀」、「自由志願性閱讀」或「拋開一切去讀」。幾個名稱都反映這件事的主軸:持續讀、孩子自己讀、沒有負擔的讀(不以學習單或讀後感去檢核)、喜歡讀(所以拋開一切)。

從六○、七○年代起,美國中小學推行默讀已久。如今,默讀已經完全融入學生的學校生活和課程,不僅限於早晨,午餐前、午覺前、放學前、各種零碎時間,甚至直接在課堂中,老師、學校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從十分鐘到三十分鐘不等。

 

受先進國家青睞的「十分鐘」

這看似簡單隨意的「十分鐘」,為什麼成為先進國家大張旗鼓推動的政策?原因就在於,晨讀十分鐘有兩大效果:

效果1習慣的養成

閱讀並非天生的能力,需要時間和練習,尤其是來自沒有閱讀習慣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學校那段固定的默讀時間,奠定獨立閱讀的自信和能力基礎。這是為什麼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要把晨讀或持續默讀的時間,「置入」為學校的重要行程。

效果2主動閱讀,提升動機

晨讀運動強調自己選書自己讀。美國閱讀研究學者凱雷.比爾斯(Kylene Beers)表示,習慣自由選書的小孩,比較有可能在課後繼續閱讀。許多針對全班共讀的研究證實,經過晨讀運動的孩子,原本不想讀的孩子也會要求讀更多;原本只閱讀簡易書籍的孩子,在獲得基本知識和品味後,也會深化和廣化閱讀內容的難度。

默讀的書籍由孩子自行選擇,只要不是教科書、不是溫習功課,都可以。班級圖書館除了孩子的夢想書單,藏書應包括各種不同的難易程度、類型,孩子們也可以推薦自己喜愛的書請老師閱讀、購買。「老師不再是閱讀路上高高在上、唯一的選書人,」任教於美國波士頓的教師訓練中心和幼兒園的幼教專家李坤珊分析。她從自己任教的蒙特梭利學校,以及一雙子女就讀的美國中小學觀察,閱讀因此自然內化成為孩子的生活習慣,不再需要特別提醒。

 

兒童文學作家、南投縣育樂國小老師王文華,在推動班級晨讀前做了許多努力和錯誤嘗試。起初,他選了六百本必讀的書單、「丟書給孩子讀」,要求他們寫讀後心得。每學期看到孩子「痛苦的」寫出「落落長」的心得,他都以為自己「很成功」的帶動了閱讀風氣。後來,他舉辦閱讀闖關活動,活動超級精采,大家玩得很高興,好像也很成功。但他發現,孩子只是在「玩遊戲」,和閱讀沒有關係。直到他開始推晨讀,每天十分鐘,學生和老師一起安靜下來,各自隨興的看書,才真正讓閱讀內化成孩子生活的習慣。

影響力深遠,掀起寧靜革命

當電視與網路佔據大部分的休閒時間,平面出版市場每下愈況,孩子的課業壓力愈來愈沉重,讀書風氣愈來愈式微的今天,風起雲湧的晨讀運動,到底造成什麼樣的「沉默的影響力」?

影響1提高孩子的閱讀力

美國學者史提芬‧克山及其他好幾份探討晨讀運動對學生影響的研究都顯示,參與過晨讀十分鐘的學生,在閱讀測驗的技巧表現和單字量都比參加前進步許多;對閱讀會比未參加過的學生抱持更積極的態度,也會養成較好的閱讀習慣。美國一項針對「晨讀運動終止後」的調查發現,學期中有參與晨讀運動的學生,在暑假期間的閱讀量明顯高於沒有參加過晨讀的學生。研究顯示,晨讀十分鐘確實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即使活動終止了,學生仍會主動看書。

 

影響2提高孩子的學習力

全世界的學術界都肯定,晨讀有助於孩子學力的提升。日本廣島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山崎博敏,在二○○八年出版的《提高學力的晨讀:每天十分鐘的奇蹟,檢證學習效果》書中,以大量的數據證明,晨讀運動跟日本全國學力調查的成績之間,有高度相關。

他指出,實施晨讀運動的小學,不只國語科的成績明顯高於其他未實施晨讀的學校,也帶動數學學力的提升。此外,比起在學校晨讀的孩子,經常在家庭閱讀的孩子,國語和數學的表現也更為傑出。

台灣教學現場也有明顯的回饋。苗栗縣致民國中導師梁語喬帶了三年的畢業班,基測平均成績高於苗栗縣國中生總平均二十四分,曾獲苗栗縣基測傑出班級獎。梁語喬並沒有每天加強學生寫測驗卷的能力,而是帶他們進入晨讀世界。從七年級起,她就規定班上孩子週一到週四晨光時間,考完各科考試不能發呆或睡覺,只能看課外書;週五則是深度閱讀,有四十分鐘可以看書。

影響3穩定孩子的情緒和個性

持續帶晨讀的老師,都會很驚訝的看到孩子靜下來、內化的力量。日本晨讀發起人大塚笑子記得,當她以體育老師的身分,排除周遭反對意見,持續推動班級晨讀一段時間後,成果慢慢展現。她請夥伴林公老師來參觀,看到大家可以這樣安靜進行晨讀,林公感動的流下眼淚。

 

大塚笑子對《每日新聞》表示,「晨讀十分鐘」不僅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助於全體成績向上提升,也讓情緒容易起伏的學生不再那麼衝動、感情用事。此外,不愛念書的孩子開始喜歡閱讀,遲到的人數減少,讓第一節課在閱讀的情境下自然而然的開始,教學效果更好,有助於心靈的豐富與人際關係的發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有自信。

影響4平衡電腦和書的吸引力

大人也許一廂情願希望孩子愛看書後,就會忘掉電腦。李坤珊分析,電腦的吸引力是無法被取代的,因為那是同儕間的共通語言、交友方式、工作場域,如果去防堵,反而會到處流竄。但閱讀的習慣讓孩子同時知道,「書裡也有趣味、迷人的世界,也很好玩,」李坤珊提醒,這反而可以取得一個平衡。她看到兒女可以從玩電腦再轉換到閱讀,發現「電腦和書籍的樂趣是不同的,因噎廢食或沉迷上癮,都不是平衡的狀態。」

六大關鍵,成功推行晨讀

晨讀十分鐘看似簡單,但要推行成功,國內外一致提醒六大關鍵成功因素:

關鍵1老師以身作則

老師是閱讀的領航員,也是示範閱讀樂趣的最佳人選。寶貴的晨讀時間應該不受干擾,老師必須以身作則,全程參與,遵守和學生共同制訂的規則,閱讀自己想看的書,避免利用這個時間,檢查功課、批改作業。

關鍵2從唸讀開始

 

雖然晨讀強調要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書」,但國內外經驗都發現,教師及家長一開始透過唸讀、朗讀好的文章,是啟動晨讀、勾引學生進入閱讀世界最好的方式。

大塚笑子一開始面對沒有閱讀習慣的高職生,就透過每週一次的時間,找劇團的朋友朗讀經典作品給學生聽,讓學生慢慢安靜下來,對閱讀產生興趣。

關鍵3持續不間斷

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指出,好習慣的養成,不論減肥或運動,「習慣」要成自然,平均需要六十六天不間斷的練習。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在推動晨讀十分鐘時,要以「十分鐘」為門檻,不是要限制「只有十分鐘」,而是要透過簡單容易達成的目標門檻,日復一日養成習慣。

香港和台灣合作的研究也顯示,晨讀十分鐘需要的是長期而持續的推動,因為要在孩子的閱讀成效上看到進步,至少需要六個月。光是使本來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迷上書本,就需要至少四到五個月、不間斷的「十分鐘」累積而成。閱讀時間長短最好按照孩子的年齡、專注能力安排,而且必須不間斷。英國兒童文學家艾登‧錢伯斯(Aidan Chambers)建議,低年級的孩子,一次大約十五分鐘(一天可以安排兩次);高年級一次大約三十分鐘;國中以上則一次約四十到四十五分鐘。

關鍵4不檢驗成果

國內外研究都顯示,閱讀心得或作業,會降低學生晨讀與自己閱讀的動機。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國際閱讀評比)研究顯示,「每天」閱讀完寫作業或交報告的學生,其閱讀素養比「每週一次」或「每月一次」的學生,閱讀成績差。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也表示,有些老師要求閱讀要「有結果」,結果很多孩子不看文章,直接答題,完全失去晨讀的本意。用「相信孩子、放鬆的態度」,給孩子時間,閱讀一定會佔據他們的心。

 

關鍵5增加談論、分享的話題

同儕與友伴是養成閱讀習慣的重要動力。各國研究分析,孩子閱讀數量不如預期,最大原因在於缺乏同儕間的好書推薦。美國學者出版社(Scholastic)網站因此建議,經常讓孩子用簡短的話,跟同學分享。「透過談書,孩子一年下來至少會接觸到一百本書!」試過的老師都非常驚訝談書產生的連鎖效應。

「花時間鼓勵孩子們彼此談論閱讀過的書,就等於是幫助孩子閱讀更多的書,」錢伯斯強調。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分享正向的觀點,例如印象深刻的內容、喜歡或不了解的部分。透過有力的討論,鍛鍊學生的表達力和批判思考能力。

關鍵6便利的藏書環境

晨讀要讓孩子無處不逢書。除了請孩子各自帶最喜愛的書,班級閱讀角落或圖書館也很重要。按照學生最想讀的書單,整理出班級希望書單,教室裡必須有適齡、多樣化、符合各種閱讀程度、不同類型的書籍。有的學校將圖書室放置在離教室遙遠的樓層,非常不利晨讀。

晨讀也許只有十分鐘,帶給孩子的影響,卻是一輩子了。

P1385956229960.jpg

本篇文章取自於 親子天下

arrow
arrow

    貓頭鷹親子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