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與孩子對話時,我們常在不自覺之間,就顯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對話過程不耐煩、眼神沒有對焦、插嘴...都是讓孩子不想跟我們講話溝通的原因。而這是可以練習的...
 

文│宋慧慈

傾聽與回應

全球心寧靜教師團在一整天「有效對話」師資培訓課程後,開放現場提問。

學員問:「傾聽,如何讓小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這需要什麼技巧?」
我問:「我們真的可以做到全然接納的聽嗎?這才是要先修練的功課。」

學員再問:「如何覺察自己已經全然的接納?」
我帶領大家思考:「你有沒有曾經遇到過一個人,讓你講話講到一半就不想講了?」
眾人回:「有。」
我:「那個人是怎樣的狀態,讓你不想講下去?」
學員A:「沒有認真聽。」
我:「從哪裡感受到那個人沒有認真聽?」
學員B:「插嘴。」
我:「對!我們還沒講完他就插嘴,會讓我們不想講。有沒有可能他並沒有插嘴,但是我們已經從哪裡感受到他根本不想聽?」
學員陸續回:「不耐煩」「眼神沒有對焦」「他講的比聽的多」。
我:「所以,我們就不想講了,對不對?」
我鼓勵大家:「所以,我們要先避免這些言行舉止。如果我們真心要聽對方講,我們就不要插嘴,要有耐性的把對方的話聽完。
#####

我接著舉一個課堂上才發生、還熱騰騰的例子。

「這位同學剛剛是不是說她沒有講清楚,是因為她的時間不夠?」若是以我過去的聽話習性,早就打斷她了。常常在那個當下,我心裡會有一些不以為然,甚至已經露出「又說那些……」的不耐煩。但是我剛才覺察到自己並沒有強烈的批判,只是想著怎麼樣讓對方說完後,也可以聽得進去等一下我要回饋給她的。如果我剛剛帶著一種「她在找藉口」的觀感來聽,極有可能在心裡「啪!」的拍桌子,然後脫口:「不用講那麼多了。」然後就不會迎來後續對方的自覺。

我邀請大家自己探討一下:跟哪一種「關係」,我們會很容易就說出:「不要講那麼多!」
學員:「家人、小孩。」
我:「是的!跟我們越親近的人,我們越會這樣,即使嘴巴沒有講『不要說那麼多啦』,我們的心其實已經嫌棄對方講那麼多。」
我:「那麼對方又是怎樣察覺到我們的心裡早已經存有『不要講那麼多了』的不耐?」
學員:「不屑的表情。」

所以把這些通通都整理起來,我說:「不要犯這樣的毛病,就可以聽啦?」

其實,不只是在聽學生、聽我們家的孩子、聽我們的老公,特別是我們這個年紀的,長輩大概都七、八十歲了,越需要有這樣的態度聽我們的長輩說。我婆婆很喜歡跟我聊天,除了我很會撒嬌以外,我真的就是聽她說。我婆婆有五個媳婦,她最疼我,但我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有耐心的聽,以前總會厭煩「婆婆講過了,怎麼又再講。」後來,我有了懺悔心,遇到她又再講,我都以好奇心,認真的把她每一次講的話,都當作「是她第一次講」一樣在聽,是真正在意我跟婆婆的對話關係。

我給團員的鼓勵是,「連宋老師這種『土虱(台語)』都有辦法調整,你們一定可以做得到。最後還是回到那一句話『你care嗎?』如果你真的在意『這一段』關係的話。」

接著,我再問大家:「在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會插嘴?」
學員:「因為他沒有同在,會很想給建議,所以那個連結就跑掉了。」

我:「所以有沒有以對方為中心?」
眾回:「沒有。」
我:「那是以誰為中心?」
眾回:「自己。」

學員:「希望孩子聽我的,你講的是沒有用的,聽我的就對了。」
我:「很清楚的就看到,如果是這樣的發展,我們根本不用找孩子來說,直接就找他來罵就好了,罵到自己好爽就結束了。一旦要用對話,就真的要修練自己。所以,我才會一再強調:意識會談,與其說是一種方法,其實更是一種態度。」

借用以上團員講的「不要插嘴」「不要有不屑的表情」……我請大家記住了:遇到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情況,自已會不想再講,就把「讓自己不想再講的那個人」的樣子整理出來,提醒自己不要表現出「那個人」的那些個樣子。

學員:「可是有時候會有時間壓力、還有效率的問題,就會直接幫對方做決定。想要幫孩子跟學生做決定,就沒有時間去傾聽他們了,不是嗎?」
我:「那也是一種抉擇。我要問的是,當我們幫對方做了決定之後,對方會不會感謝我們?如果會,那我們就幫他做決定,好比他都已經在大海裡面『浮沉』了,你不丟給他浮木,那怎麼行呢?這個時候,就得做決定:要丟浮木、還是丟救生圈、還是要去找消防員,我們得立即幫他做決定,而且之後,他會很感謝我們的決定。」

我舉自己的例子:「這是我跟我女兒學習到很經典的心得。在她高中之前,我一直很挫折,也會憤怒。在外面,她是非常被稱讚的,對別人也都非常有禮貌,可是她回來對她的親媽就不是這樣。我常常會覺得很遺憾:妳有能力對別人這樣,為什麼不分一點對我。一直到了她念高中,朋友跟我說,家人是最親的,在最親的環境下,面具就拿掉了。於是,我轉換一個念頭,她在家裡不需要戴面具,所以我容許她有輕鬆的空間,我不要跟她計較,甚至於生氣。營造彼此有對話的時間和空間。」

我:「回到剛剛同學講的,外面的人還好,是因為外面的人戴著面具啊,他的心裡可能有很多OS『你到底是講完了沒?』只是不跟我們講實話而已。但是家裡的人就是因為跟我們很親,才會這樣跟我們講。」
我:「還是回來原點『我在意嗎?』『我care嗎?』我如果在意,那就從自己先調整起,如果幫他做了決定,他會很感謝,那當然就幫他做決定;但如果他不會感謝,又為什麼要幫他做決定呢?那不是挖了更大的溝通坑嗎?所以,這就是抉擇的修練,判斷是時間的壓力重要,還是我們跟他之間的關係更重要?」

我:「很多時候我們去幫對方做決定,是因為我們的掌控性。為什麼我們會有這個掌控性呢?因為我們很害怕,如果不是照我的方法做,不曉得會怎樣?也就是對那個未知的害怕。事實上,會怎樣都不知道,送大家一句話『今日的擔憂,消解不了明天的不幸,卻會帶走今天的快樂。』尤其『擔憂是詛咒』喔!很多時候,擔憂會讓我們陷在負能量裡,然後就發現『糟糕!』台語的『串驚串著』就發生了,意思是你越害怕的,它就越容易真的發生了,這就是莫非定律吧!」

學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精準』的表達?」
我:「永遠告訴自己『我沒有下一分鐘』『我就只有這一分鐘可以說了』。我是這樣練習出來的。當我的命就只有這一分鐘,我得趕快說重點啊!」

我在帶領其他團體的學習,我會讓他們練習寫「照樣造句」。有些人在讚美別人時,永遠都只會講「你很棒」三個字,我要求學習者寫出二十個讚美的用詞。當我們能用的語彙多一些,就可以對「你好棒」這個景況有更到位的回應。

推薦完上述精進的方法,我問:「所以,要不要多讀書?」
袁枚說:「書到今生讀已遲」,有人詮釋「現在才讀書,已經來不及了。」但是,如果現在還不讀,下輩子不是更加來不及。多讀書是修練對話的方法之一,更重要是「要運用」。
即使離開學校之後,我仍不斷不斷地再學習,我每一天、每一個時刻,持續不斷地跟每一個人學習。
把每一個人都當一本書在讀。


摘自 宋慧慈《用心,與孩子對話:用「好奇心」提問,用「接納心」傾聽,用「祝福心」回應》/ 遠流


圖片:photoAC
數位編輯:艾瑞卡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本文載自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90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頭鷹親子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