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05.01 (更新 2020.03.06)

by 親子天下編輯部 (親子天下雜誌106期)

分齡教戰:2~6歲 繪本共讀愈早開始 詞彙量比同齡多

插畫│陳雅玲

  • A-
  •  
  • A+

寶寶書或繪本看起來沒幾個字,卻能提供比口語、電視、手機等更為豐富的字彙量。研究顯示,每週親子共讀頻率愈高的孩子,語言發展明顯優於其他幼兒。

對於「親子共讀」,你的想像是什麼?孩子好好坐著,專注的聽你講故事,而且還能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如果真是這樣,你的親子共讀之路可能會充滿挫折,因為現實往往是,孩子看了封面一眼,轉頭就走,接著上演拿著書「你追我跑」的戲碼。

閱讀其實是一個需要長期系統性學習的過程,任教於美國幼兒園的幼教專家李坤珊在一場演講中就分享,大約只有五%的孩子能自己學會閱讀,而有九五%的小孩是在有意識的共讀策略和方法引導下,學會識字和閱讀。

鄧惠文親子_-6/30

繪本能提供豐富字彙量

國內外研究皆顯示,愈早開始共讀、每週親子共讀頻率愈高的孩子,語言發展明顯優於其他幼兒,其中最大的影響在於「詞彙量」。李坤珊就指出,當父母開始親子共讀,有助於增進寶寶的聽力、累積更多「聽覺詞彙」,成為解碼閱讀的深厚根基。透過閱讀,孩子也會接觸較多「低頻字」,低頻字多為書面語言而非口語,例如,「早上」是高頻字,「清晨」為低頻字。經由與父母共讀的過程,低頻字成為孩子的聽覺詞彙,也成為未來閱讀時接觸更多低頻字的基礎。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坎寧安(Anne E. Cunningham)的研究也發現,孩子字彙量愈多,學業成就明顯高於閱讀量少的孩子。幼兒進入小學前的成功閱讀經驗,對孩子將來的自主閱讀有很大的影響力。當擁有較高的閱讀能力,代表孩子有能力了解文意,並與自己的經驗連結,自然而然養成思考習慣,更有助於終身學習。

先進國家都在推動零到五歲的閱讀,因為這段期間的讀寫萌發能力(emergent literacy skills),也就是孩子學會讀和寫之前的技巧,包括口語表達、字彙常識、圖像辨識力、語音處理技巧,可以預測孩子未來的閱讀素養。寶寶書或繪本看起來沒幾個字,但對語言能力還在發展的幼兒來說,已提供比其他媒介如口語、電視、手機等更為豐富的字彙量。

 

那麼該如何幫助二至六歲孩子愛閱讀?第一步是父母自己要先成為「愛書人」。幼兒是靠著模仿而學習,當父母平常在家的活動就是閱讀,孩子自然會對書產生好奇,進而模仿父母拿著書、坐著看書的行為。

第二步是選對書。兩歲之後的幼兒開始出現語言理解能力,這個時期的閱讀重點為選好書給孩子閱讀,兒童文學專家林真美建議,給孩子閱讀的內容要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圖畫及文字都要有品質,經典繪本就是不錯的入手選擇。到了大班的年紀,李坤珊建議,可以開始與孩子共讀圖像減少的「橋梁書」,「因為他們能聽得懂的,比他能說的多四○%,我們用這個方式不斷增加他的聽覺詞彙。」除了累積聽覺詞彙,也能幫助孩子從圖像為主的閱讀(繪本)跨入文字文本。

帶領孩子閱讀討論、文字指讀

而要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培養出閱讀「能力」,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周育如在《聽寶寶說話》一書中提醒父母把握兩個核心重點,以下摘錄:

重點一:口語輸入的質量

語言能力和閱讀能力密切相關。共讀時高質量的口語輸入可以讓孩子習得足量的語彙、語法和語用的能力。把故事完整的唸過之後,爸媽可以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美國國家閱讀研究委員會提供了簡單的CROWD原則,作為父母與孩子進行口語討論時的參考。

C是completion,讓孩子完成句子。例如:「當貝貝走進森林,他看到了⋯⋯」讓孩子接著說完。

R是recall,讓孩子回想故事。年幼的孩子並不需要一直換故事書,反而可以不斷重複,唸完之後讓孩子回想他記得什麼?故事如何發生與進行?將有助發展故事概念和敘事能力。

O是open-ended question,問孩子與書本內容有關的「開放式問題」,例如:「這頁裡發生了什麼事?」

W是wh-question,問問孩子書本中的某些字彙是什麼意思?故事主角為什麼要這麼做?

D是 distancing question,問書本以外的延伸問題,把書中的內容連結到孩子的生活經驗中。例如:「你看阿力去上學好好玩哦!如果你去上學,你最想做什麼?」透過口語的討論與互動,可以啟發孩子的閱讀思考,並幫助孩子發展各種重要的語言能力。

 

口語敘說是另一項重要的語言能力,統合了各種語言要素的展現。當孩子熟悉故事並討論過後,爸媽可以多鼓勵孩子主動說故事給大家聽。這麼做,孩子必須回想故事情節、選擇適當語彙,並以合乎邏輯的方式呈現故事。經常說故事對孩子各種重要的語言技巧,有很大的增進效果。

重點二:文字概念的引導

嚴格來說,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父母唸,孩子看圖,孩子只是在「聽故事」,根本沒有「閱讀」。如果親子共讀只是聽故事的活動,對孩子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貢獻不大。為了讓親子共讀也發揮幫助孩子發展文字概念,甚至文字識讀的功效,在共讀時,刻意引導孩子去注意文字也很重要。引導孩子文字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指讀加上文字討論」,意思是說,爸爸媽媽可以先指著字唸,然後引導孩子去注意文字的方向、結構與部件。

當爸爸媽媽指著字,逐字讀給孩子聽,孩子會發現中國文字一字一音的對應關係,並發現文字的排列順序是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其次,中國文字有一定的結構:上下、左右、內外。孩子留意到文字的結構後,再引導他注意文字的部件。研究發現,中文閱讀只要具備大約一千八百個基本字量,一般報章書籍出現的文字應可識讀九成以上;而這一千八百個字,由四百到五百個基本部件組成。也就是說,雖然中國文字成千上萬,但只要具備基本的識字量,日常生活的閱讀就不成問題了。

中文字有非常高的比例是形聲字,部首表意、偏旁表音,例如「蜻」就是由『蟲』(表意)和「青」(表音)兩種部件組成。教孩子看部件的方法很簡單,例如:「你看,這個字和那個字什麼地方一樣?對了!你好棒!兩字都有「蟲」邊,所以這兩個字都是在講昆蟲哦!」文字的識讀是閱讀的基礎,愈早有文字概念就能愈快有效認字,愈早進入獨立閱讀。

別阻止重複閱讀同一本書

另外,父母也許會發現,幼兒同一本書讀很多次都不厭倦,這是因為「重複閱讀」也是幼兒閱讀的特性,因此,許多繪本也常以反覆有規律的句型呈現。「重複閱讀」是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讀」的重要歷程。

親子共讀不僅是重要的閱讀啟蒙,更是寶寶與父母情感連結的重要媒介。周育如表示,當父母和寶寶共讀時,「書本」就對寶寶產生了特殊的意義,因為當書本出現,爸爸媽媽就會把他抱在懷裡,用不同於平常的語調對他說很多話。日本繪本泰斗松居直在《再次撒下幸福的種子》一書中也提到,藉著共讀,大人與孩子的肌膚之親,有語言的溝通、心靈的交流,幼兒從身體到心靈都能感受父母滿滿的親暱與愛護。和寶寶一起共讀,目的不在於知識的傳遞,而是參與、經驗親子共讀的美好,是引領孩子走進閱讀殿堂的階梯。

 

 

本文載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342-/?isPaging=fal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頭鷹親子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