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究結果顯示,鼓勵孩子「發洩怒氣」會有反效果,他可能因此變得更加憤怒、好鬥,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孩子以「更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來撫平情緒。 另一個常見的陷阱則是,父母以為壓抑情緒是心智堅強的展現。請不要叫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這麼做一點好處也沒有,是要教他找出適當有益的方式與這些感受和平共處,才能走出傷痛。
 

文/艾美・莫林
 

放手讓孩子感受負面情緒
父母的工作不是讓孩子笑口常開,而是要協助他學習自己面對不舒服的情緒。以下是孩子必須練習體會的不適感受: 

1.憤怒:孩子必須學著在生氣的時候讓自己平靜下來。

 

 

2.緊張:你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會感到緊張,不代表他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3.愧疚:當孩子說他很抱歉或心裡難受時,不要急著說「沒關係」。讓他體驗一下愧疚感,他才會有動機改變自己的行為。

4.悲傷:不要因為孩子難過就想逗他開心,他要練習安慰自己。

5.失望:當事情的發展不如孩子預期時,不要不自覺地想要補償他,讓他偶爾體驗一下失望的感受。

6.無聊:孩子抱怨無聊不代表你有義務要娛樂他。他在生命中會有很多時刻必須忍耐無聊。

7.沮喪:當孩子想辦法要完成一項困難的任務時,難免會受挫,但這不表示你需要出手幫他或替他解決問題。 

你要放手讓孩子經歷各式各樣的情緒,不要出手干預。你可以從旁提供建議,但不要幫他脫身,他會漸漸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排解自己的情緒。 


父母引導孩子處理情緒 小心這些陷阱!
許多父母沒辦法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自己也從未學過這些技能。因此,有些父母雖然本意是為了孩子好,卻給了孩子差勁的建議。我看過最常見的錯誤觀念是,父母認為我們必須釋放自己的怒氣,否則累積久了就會爆發,所以出於好意,他們會跟孩子說,生氣的時候就去打枕頭。 

但研究結果顯示,鼓勵孩子「發洩怒氣」會有反效果,他可能因此變得更加憤怒、好鬥,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孩子以「更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來撫平情緒。 

另一個常見的陷阱則是,父母以為壓抑情緒是心智堅強的展現。我曾經遇過一位爸爸帶他8歲的孩子來尋求協助,那時小朋友的祖母剛過世。那位爸爸說:「我替他感到驕傲,覺得他實在太堅強了。他和奶奶非常親近,但他從奶奶過世後只哭過兩次。」 

然而,堅不堅強和小孩子哭過幾次一點關係也沒有,關鍵在於他能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並知道如何用健康的方法處理這些情緒。請不要叫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這麼做一點好處也沒有,而是要教他找出適當有益的方式與這些感受和平共處,才能走出傷痛。 
 

摘自《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大塊文化


作者 簡介

臨床社工師、心理治療師、大學心理學課程講師,和專欄作家。他的文章常見於《富比士》、《今日心理學》和《Verywell》健康網站。著有《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她的 TEDx 演講影片「強化心智的祕訣」也有逾千萬點擊率

 

圖片:pexels 
數位編輯:高竹君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頭鷹親子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