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常常忘了,別人家的「好棒棒」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苦心孤詣、費心經營而來。如果能從別人的故事裡,發現可以嘗試改變的入手處,並用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展開實踐,最後,透過實踐而收穫屬於自家的成果,我想,閱讀別人的故事才會產生正向的意義。
 

記得前陣子,我在專欄發表一篇名為〈當孩子說:班上只有我沒手機!在「從眾」與「獨行」的岔路口,如何陪伴孩子做選擇?〉的文章時,有幾位讀者在網路上的留言,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幻想總是美好」、「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這樣」、「我的小孩也都是回答跟文章所說不同的答案」……。

那篇文章,主要在談孩子面對手機或其他3C產品的誘惑,而跟父母展開「拉鋸戰」時,父母可以如何跟孩子對話。我以自己跟兒子對談的案例為情境,揭示對談過程應該「協助孩子確認自己的目標、衡量自我的能耐、展示利弊得失、讓孩子做選擇並為自己負責」。

 

 

我和兒子對談的過程,自然是屬於我們兩個人所獨有,所以,當我看見讀者把我們的事件,拿去跟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相處做對比時,不禁啞然失笑。

那篇文章的重點,其實在強調溝通的重要性。因為面對3C產品在家中的使用問題,親子之間如果缺乏溝通,永遠都會處於各執一詞、相互衝突的狀態。所以,在看完文章後,願不願意和孩子對話、溝通,就是每個家長/讀者的選擇。但我從讀者的回應卻發現,許多家長在尚未展開解決問題的行動之前,就已經先從我和兒子的故事裡,斷定「那不可能發生在我或我的孩子身上」。

別人家的故事,當然不可能複製到自己家,因為,我們和家人不是那樣相處,也不是那樣對話。但是,別人家的故事可以給自家的借鏡是什麼?我想,那才是閱讀親子教養文章該關注的重點。

如果,閱讀這類的文章,只是慣性看到別人家的「好棒棒」,回頭卻見自己或家人的不符期待,有時,只會徒增失落、絕望的情緒,進而削減了想要有所改變的動力和能量。我們常常忘了,別人家的「好棒棒」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苦心孤詣、費心經營而來。如果能從別人的故事裡,發現可以嘗試改變的入手處,並用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展開實踐,最後,透過實踐而收穫屬於自家的成果,我想,閱讀別人的故事才會產生正向的意義。

 

【未來Family電子週報 新發行】
免費訂閱+成為會員享6大好禮>> 
https://bit.ly/2ZbLuLv

所以,親子教養的劇本,絕沒有「複製貼上」這回事,別人的故事永遠是別人的,每個家庭都獨一無二。千萬別在他人的劇本裡,大玩「對號入座」的遊戲,因為,人物、場景、情節都完全不同,所謂的「美好」結局,也不會是同一套公式所能製造。我們只能把別人的故事當成一面鏡子,從中端詳自己的影像,如果發覺有想修、想改之處,也會是依照適合我們自己的方式去進行,絕不會把自己和別人變成同一張臉。

記得幾週前,我在課堂播放一部紀錄片給學生看,課後,有位學生走上前來對我說:「老師,我覺得這部片子就跟所有的勵志電影一樣,都有共同的SOP——主角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後來經過重重挑戰,克服外在和內心的障礙,並在家人的愛和支持下,走出光明的人生道路。我知道主角和他的家人都很棒,但他的經歷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所以,我不知道了解他的故事對我有什麼意義。」

我對學生說:「他的故事當然不會是你的,你和他都是獨一無二的,怎麼會一樣呢?今天讓你了解他的故事,不是要你複製他,而是希望你可以從他的故事裡挖掘到一些什麼,適合自己帶在身上,繼續往前走。」

回到原來的話題,如果你把別人「成功」的親子教養劇本,當作勵志故事來讀,日久天長,可能就會產生和上述這位學生同樣的失落感,雖然按了「讚」,內心的OS卻是:「這和我無關」。在親子教養的路上,如果你是渴望不斷成長的人,就不要奢望別人的故事會是一帖特效藥,在你服用之後,立刻就能為你解除疑難雜症、宿疾沉痾。別人的劇本頂多只能給你一些靈感、一點線索,至於你的幸福故事,還是得靠自己提筆,一字一句去完成。


作者簡介│吳孟昌

六年級生,現為大學教師。在學習親子對話、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深覺安頓自我的內在,比鑽研外在的形式、技巧更為重要。深信唯有關顧好自己的心,才能與他人及世界產生美好的連結。

歡迎到
吳孟昌的心靈小舖,探尋自我覺察、連結他人/家人、安頓生命的錦囊。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本文載自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87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頭鷹親子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