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建議父母試著學習尊重子女、信任子女,尊重子女有他們自己認同的生活方式。當父母碎念時,子女厭煩歸厭煩,生氣歸生氣,但我建議子女試著去體會父母背後的心意。子女還是可以做自己,因為這不代表不愛父母。就算不按照父母想要的方式去做,也不代表子女就不會獲得幸福,更不代表彼此沒有情感。我做我自己,你做你自己,但我依然愛你。
 

文 / 蔡佳芬

不停碎碎念,怎麼辦?

「我待會兒要出門,晚上跟同事有約。」芯婷說。

「要去吃什麼啊?」老媽坐在沙發上,開始進行拷問。

「公司辦的慶生會,好像是吃燒肉。」芯婷老實回答。

「年輕人就是不懂得愛惜身體,吃燒肉不健康。」老媽開始碎念。

 

 

「氣象報告說晚一點會下雨,妳雨傘帶了沒?」窗外烏雲滿天。

芯婷把雨傘從包包裡拿出來晃了晃,表示自己有帶傘。

「怎麼帶這支?這支傘是防曬的。雨太大就不好用了,換一支。」芯婷從善如流,趕緊換了一支強壯粗勇的大傘。

「外套帶了沒?下雨,氣溫就會降低,要帶件外套。」老媽繼續碎念。

芯婷再從包包裡拿出預備的薄長袖外套。

「這件不行,這件太薄又透風。要帶那種防風的,最好是有帽子。」沒想到老媽還是不滿意。

「好,改這件比較厚的。那我出門囉。」芯婷立馬換了件風衣外套。得在頭更痛之前,速速出門去。

 

父母學著尊重子女,子女學著體會父母背後的心意

遇到事情會碎念個不停,可能是表示人對一件事情感到擔心,藉由這個動作來舒緩他的焦慮,但如果他擔心的事沒有得到解決,就會讓他們更加焦慮而反覆碎念。

很多長輩是靠這些瑣瑣碎碎的問題,來確認「你現在是不是過得好」,「是不是有什麼可以幫忙的」。長輩的心中一旦累積了擔憂,就會忍不住挑剔,忍不住碎念,他們執意認為這些叮嚀是為了你好。

雖然父母起心的根本可能是善意的,但隨著子女長大,子女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業與知識,這些與父母所理解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是父母還是習慣用過去那種方式與孩子互動。

他們害怕子女受傷、害怕子女吃虧。他們認為子女這樣做不好,要那樣做,才會更好,他們希望子女照著自己期待的方式做。因為父母可能認為一定要這樣,他們才會覺得安心,也才會覺得有安全感。

但當子女的反應與父母預期的不一樣,這就會讓父母覺得無法預測,反而加重了他們的不安感,然後就是更加碎念的循環。然而,子女所感受到的,卻是父母不了解、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想像以前一樣掌控自己。

但子女早已是成年,甚至是壯年的獨立個體,他們想要的是做自己。當子女已經長大,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生時,他們想做的,也需要學習的,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樣的親子之間,其實並不是缺乏愛,而是缺乏相互尊重。真正不在乎的人,也就不會碎碎念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建議父母試著學習尊重子女、信任子女,尊重子女有他們自己認同的生活方式。

當父母碎念時,子女厭煩歸厭煩,生氣歸生氣,但我建議子女試著去體會父母背後的心意。子女還是可以做自己,因為這不代表不愛父母。

就算不按照父母想要的方式去做,也不代表子女就不會獲得幸福,更不代表彼此沒有情感。我做我自己,你做你自己,但我依然愛你。

 

摘自 蔡佳芬《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寶瓶文化 

 

Photo:photoAC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尊重 親子教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貓頭鷹親子教育 的頭像
    貓頭鷹親子教育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貓頭鷹親子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