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by 李苑芳 (親子天下)
生活在「國泰民安」的我們,時而透過媒體,看見無家可歸的「逃難者」拖著疲憊的軀體,四處尋求避難之所;在記者的報導下,他們成為一種現象、一種狀態,隨著畫面的切換,他們的臉龐也雖之遠去,因為,他們跟我們無關……。但真的無關嗎?
這本書透過三個世代、三個不同的族群、三種不同的政治因素,勾勒出三個放棄既有、逃離故鄉的故事。
1938年12歲的約瑟,因猶太人父親繼續執行律師工作,遭德國納粹逮捕。
1994年古巴因蘇聯解體,失去長期依賴的經濟支援,全國人民生活陷入困境,11歲的伊莎貝爾目睹父親因反抗政府而險遭逮捕。
2015年的敘利亞總統為了鞏固政權,把炮火轉向自己的人民,12歲的馬默居住在炮火連天的城市,他儘量隱藏自己,並「沒入人群,然後消失」,以求自保。
最後,這三個孩子和其家人們都被迫成為難民。
逃難的歷程是艱辛的,隨時都得面對難以預測的危機。每跨出一步,都是一個生死抉擇,不是被抓、被騙、被搶或被殺;就是沉船、意外落海、被鯊魚攻擊甚至撞擊大船等危險。
三個不同時空的故事,在書中交錯的進行,有如三個連環扣般巧妙的輪番上陣。以「逃難」為主軸,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出「生離死別」的樂章;在「愛與恐懼」的主旋律下,引領著讀者走進他們的生命歷程、體驗他們的生命故事。
1994和伊莎貝爾搭乘小船逃離古巴的外公,竟是當年把整船猶太人遣返德國的警察之一。50年後他也變成難民,而他的家人也如同當年的猶太人一樣,全陷入被遣返的恐懼。
在相同的際遇中,外公赫然反思:「他們需要一個可以躲過希特勒的地方,遠離納粹。……我們將他們送回歐洲及希特勒手裡,送回去接受大屠殺,回到死亡的地獄。」
我們真的可以冷眼旁觀這一切?只因為,我們「當時」不是難民?
外公最後體悟到:「當我等著這個世界有所改變的同時,有趣的事發生了。世界沒有改變,因為我沒有去改變這個世界。」
「世界和平」不是口號,那是所有人類所應擁有的生活方式。而世界是否能變成你所期待的樣子,來自於自己的「行動」!這個「行動」猶如蝴蝶效應一樣,一隻蝴蝶煽動翅膀所影響的氣流,對整個地球所產生的影響雖然不夠及時,卻也是不容小覷的。
《逃難者》帶著我們與三個不同時空背景的孩子,一起跟著他們逃難,一起面對一切困境。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看見」逃難者,進而幫助他們、接納他們!因為,他們不是恐怖份子、更不是囚犯,他們只是想要尋求一個可以讓他們平安活下去的地方。
作者簡介|李苑芳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
文章轉載自 親子天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