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問我:「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唸起書來也沒什麼聲音表情,這樣孩子要聽嗎?」
之前,我和記者哥哥去參與學校「為愛朗讀~親師生共讀」的開幕式時,一位阿嬤說:「我兒子腦部受傷,很多事情都需靠我幫忙。」
爸爸靦腆的在一旁笑著。
閉幕時,爸爸接受我們的訪問,他的回答有些緩慢,口齒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結巴。
他說,他有參與為孩子朗讀的活動,這個活動讓他們親子關係變得很好,他很喜歡這個活動。
等父親離開後,記者哥哥開始採訪孩子。他四年級的女兒也在其中。
「這個活動有誰讀書給妳聽?」記者哥哥問。
「我的爸爸和阿嬤。」
「妳比較喜歡誰讀給你聽?」
我心想,應該是阿嬤吧?阿嬤說話相對清楚很多啊~
沒想到孩子說:「爸爸!」
「你喜歡這個活動,是因為喜歡這個故事,還是喜歡爸爸讀給你聽?」
「我喜歡爸爸讀給我聽。」
這個答案,應該解開了所有家長的疑慮吧!
根據研究報告,所有的孩子最愛聽的聲音,是父母的聲音(當然,叨唸、責備、教訓等言語除外!)。
因為,當父母跟孩子說話時,那聲音涵蓋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和愛護;無關乎那聲音在客觀條件上是優或劣!
每天10分鐘的朗讀,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的重視,意味著此時父母只專屬於孩子,完全的專注在孩子身上!這對孩子是絕對深具意義,更是重要的。
當然,誠如另一位媽媽說的,她之前讀書給她兒子聽,可能是,選到書,不對孩子胃,兒子總是表現的興趣缺缺;可是因為這次由貓頭鷹協會幫他們選的這本書實在是太有趣了,孩子和她,都讀得津津有味呢!
其實,還有另一個影響孩子參與的重要因素是:全校每個人都一起讀同一本書,這樣的同儕效應,群體動力,改變大家一起共同參與,這就是「為愛朗讀~親師生共讀」的力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