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苑芳

照片921018 0040    

  一天,我拿著書到公園的遊樂區去說故事,當場邀請公園裡的小朋友聽故事時,站在一旁牽著大約1-2歲小朋友的大人們,笑著搖搖手說:「謝謝,他還聽不懂!」可是,當我故事講到一半時,這些被大人們宣稱聽不懂的小孩,竟一個個慢慢的靠攏過來,擠在一旁津津有味的聽了起來。為了配合眼前幼小聽眾的胃口,我立刻從書包拿出《袋鼠也有媽媽嗎?》(上誼)這本問答式的圖畫書;對於幼兒而言,「媽媽」是他們最熟悉也是最親密的名詞,所以,當我一字一句慢慢的念給孩子們聽,並一遍又一遍重複的說著:「有!就像我有,你也有。」時,許多孩子,在不知不覺中也跟著唸了起來;接下來讀到《親愛的動物園》(上誼)這本書,更是鼓勵了所有的孩子們大聲的跟著念著:「所以,他們又寄來一隻……。」在一旁的大人們,一個個全眉開眼笑的看著自己的小傢伙竟也說起如此有學問的話。其實,孩子是「聽得懂」的,只是父母不知道,也沒說給他們聽故事的機會罷了!

照片921018 0060

閱讀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

到底,閱讀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在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裡面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艾琳」從一出生就由母親讀書給她聽,她在14個月大時,就維持著對故事的高度興趣,她總是認真的聽,指著書上的畫,說出幾個字或發出一些不同的聲音;等到17個月大時,她會在聽到熟悉的故事時,自動說出其中的一些字;到了24個月大時,她已經知道了一千個字彙。

一個1-2歲的幼兒,每天大量的蒐集所見所聞,經過模仿或儲存,逐漸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而「艾琳」的父母,藉由書籍為孩子布置出一個豐富且多元的學習環境;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她在輕鬆又有趣的情境之下,收集了無數語法嚴謹、文句優美的資料,在潛移默化中,「艾琳」成為一個深愛閱讀的人,我們可以預知:書籍,將陪著這個小孩度過無數迷惘的晨昏,更會帶著她走向未來成功的道路。

 

把握孩子願意聽故事的「第一時間」 

與幼兒共讀圖書,應把握住孩子的「第一時間」,所謂「第一時間」就是孩子最想也最願意聽你說故事的時間。因此,不用妄想要和玩具搶鋒頭,那只會讓自己陷入苦戰甚至慘敗的結局,等待適當的時機才是上策,當孩子體力耗盡、睡眼惺忪、已經沒啥好玩且無聊至極時,都是「說故事」最佳的進場時間。

 

尊重孩子的反應

尊重孩子的極限,是說故事給幼兒聽的成功關鍵所在,因為小小孩是很難安安靜靜坐下來聽大人唸完一個故事的,也許你才介紹完一本書的封面,孩子就轉移目標到其他的事情上,這時請大人千萬不可動怒,更不可強求孩子聽完整個故事;因為這是這個年齡層孩子的特質,高度的好奇心和短暫的持續力;所以,請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閱讀經驗,滿心快樂的期待下一次的共讀時光。 

除了短暫的注意力外,喜愛快速的翻動書頁,也是讓很多父母困擾的事。其實,那是孩子們在嘗試準備自行閱讀的事前暖身動作;當孩子快速的翻動著書頁,畫面也快速的跳躍出來,孩子的好奇心因此得到立即的滿足。這時,父母不需要因為「故事講不下去」而大發脾氣,畢竟「說故事的人」只是個配角,「聽故事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主角,而且這些小主角們也是很認真的以他們的方式在進行「閱讀」的工作,不是嗎?

因此,為嬰幼兒選擇適合閱讀的書籍,在材質、頁數、尺寸、圖案複雜與否上多加考量,例如:布書、硬紙板書或塑膠書等不易撕毀的書讓孩子閱讀,可以有效增長書籍的使用時間,並減少父母的精神壓力,讓「閱讀」這件事變得更簡單容易些。無論如何,對於孩子而言,所謂最佳的閱讀環境,就是在於父母每天所說的故事,說的故事越多,孩子心靈圖書館的館藏就越豐富!

照片921025 0070  

 

arrow
arrow

    貓頭鷹親子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