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快來為我念書吧~
‧美國加州大學USLA老年研究所中心主任鼓勵嬰幼兒從小就開始學習多種語言,多增加刺激語言學習技巧。研究表示:比較一個10幾歲的孩童擁有高超寫作能力與一個文字語言力差的少年,前者未來能逃過腦退化症的機會高於後者8倍之多。教孩子流利地掌握兩三種語言,可讓他們不易受腦退化症攻擊。
‧瑞典研究發現:讓兩組學生同時進行高強度的學習3個月,專門學習外語的實驗組學生大腦皮質內褶區(負責記憶學習)出現明顯的增長相較於對照組學習其他學科的學生。學習語言能促進大腦特定區域增長,對保持腦健康也有一定好處。
‧Dr.Tobias Grossmann刊登在《每日科學》的報告:大腦對人類聲音開始敏感的時間,出現在4~7個月大的時候。
‧科學家發現,語言環境對人類語音知覺能力有篩選作用,早在12個月左右就定出了特定的母語知覺空間。也就是說,人類在1歲左右,就由天生的語音知覺系統把原本的全能語音辨識能力,調整為有利學習特定母語的語音知覺系統。這種定向的基礎,有助於更深入複雜的語言學習。
‧師大特教系的劉惠美教授(國內研究嬰幼兒語言能力的專家)曾參與一項團隊研究發現:如果在嬰兒9到10個月的時候,營造自然生動的外語互動環境,就可提升嬰兒對非母語中所欠缺的語音知覺。
‧期刊《科學發展 》2009年9月,441許多跨語言研究指出:不論哪個文化中,與嬰兒互動的成人會自然而然地提高音調、放慢速度、強調節奏與抑揚頓挫的效果,咬字發音也格外地清晰。對於這種說話方式,學界創造出「媽媽語(Motherese)」一專有名詞。媽媽語所提供的語音品質越清晰,對嬰兒的語音知覺發展越有正向的幫助。
‧《大腦皮質期刊》(Cerebral Cortex)發表最新的研究指出:嬰兒雖還未能開口說話,其實已經能夠理解成人話中的大部分意思,而且嬰兒的腦部處理這些語言的結構、所需時間與成人相同,更有甚者,科學家們發現,嬰兒不僅把語言當成聲音處理,還能理解其意。
研究顯示成人用於理解語意的神經元功能早在嬰兒期初次學習語言時即已具備完全,並不是開始學習語言後才有的。
大家還記得不久前的一則新聞嗎?這邊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1KOCezFhf08
‧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嬰兒具有與生俱來的能力,能夠區別各種語言的發音,但這種能力在嬰兒一歲左右開始退化。
研究人員發現,學習第二語言的黃金時期是從出生到7歲,大腦在這個階段最易接收第二語言的聲音和模式。在雙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與只學一門語言的孩子花同樣時間便可以掌握兩門語言。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心理學研究員沃克教授(Janet Werker)發現,嬰兒在出生後數月會迅速學習適應母語音調及觀察說話者的面容變化。當這段認知時間過後他們會開始專注母語而忽視其他語言。
‧美國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FAU)的科學家發表研究報告:4個月大的嬰兒和成年人一樣,看視頻時更多時間是關注講話者的眼睛,但6個月到12月的嬰兒則既看眼睛也看嘴。
欲了解貓頭鷹課程請參考:
※ 「奶娃故事列車」
留言列表